來自美國各界的不滿聲浪逐漸導致該計畫遭到取消,而這樣的情況也開始在歐洲重演。
攝影19世紀剛開始發明時,許多的構圖和內容刻意仿照繪畫的內容和主題,甚至被認為就是「真實」,1840年畫家德拉荷許(Paul Delaroche)曾說「從今以後,繪畫死了」,但經過百年後,繪畫仍沒有死去,曾經以攝影拼貼創作的知名英國藝術大師David Hockney曾說過「攝影永遠不會等同於繪畫」(Photography will never equal painting),而來到當代時,攝影沒有取代繪畫,也早已不再被認為是「真實」的再現,成為新的創作媒材,也有自己的發展課題。Photo Credit: 紅野畫廊提供 〈New Order, Hollywood Blvd., 2017〉 出生於澳洲的喬治伯恩,畢業自雪梨藝術學院,曾獲澳洲年度青年攝影師頭銜殊榮。
現在,Instagram信息更像是創作的紀錄。」 Photo Credit: 紅野畫廊提供 〈East Hollywood Carpark, 2016〉 喬治伯恩的作品不是追求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決定性瞬間」,精通拍攝大自然,但城市街道景觀的風格強烈為人熟知,主題受美國70年代中期的新地景攝影(New Topographics)概念啟發,例如愛德華魯沙(Ed Ruscha)的加油站、貝歇夫婦(Bernd and Hilla Becher)的水塔等。因為這系列的畫面中幾乎抽離大城市的人流,拍攝的是隨處可見的都市角落即被被遺忘的垃圾空間而難以分辨位置,城市的疏離感搭配上夢幻的粉色系,我詢問喬治伯恩這否是一種批判,他回答我說:「我不確定這是否算是批判,但我很肯定的是,我不打算以真實的形式來呈現一個特定的場景。現在則是以藝術家的身份拍出不一樣的洛杉磯街景,開過多次個展,作品登上Robb Report、ICON等雜誌封面「基本上,我在探索重新構造或重新定義現存城市或垃圾空間的可能,並以不同角度檢視。
經營的現實面,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樣,要做好它相當費事。而本次於台北紅野畫廊展出則是首次於亞洲個展。在企業部分,新加坡企業也能透過僱傭補貼與加薪計畫到今年10月止,能獲得新幣162億元
Photo Credit:中央社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低收入員工也能獲得新幣3000元,協助緩解疫情衝擊。在交通行業部分,新加坡撥出新幣9500萬元協助計程車與私人叫車駕駛度過難關。在企業部分,新加坡企業也能透過僱傭補貼與加薪計畫到今年10月止,能獲得新幣162億元。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下午在國會發表追加預算案聲明,這也是新加坡首度在今年2月財政預算案通過後不久,提出追加預算案。(中央社)新加坡因應武漢肺炎對經濟衝擊,今天(26日)推出追加預算逾新幣480億元(約新台幣1兆元/約港幣2,569億元)額外援助,協助企業、勞工與家庭度難關,總統、國會正副議長與部會首長均減薪3個月。
新加坡也推出新幣46億元的升級版「關懷與援助配套」方案,例如讓符合條件並年滿21歲的新加坡人可獲新幣300元、新幣600元、新幣900元不等金額。公共部門也為即將投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或待業人士,創造1萬個就業機會。在觀光旅遊業部分,新加坡增加旅遊業的在職本地員工薪資補貼,提供每個月高達新幣3450元補貼,同時撥出新幣9000萬元重振旅遊業。在航空業部分,新加坡推出總值新幣3億5000萬元的升級版航空業援助方案,協助受創航空業度過難關。
新如坡將提高本地員工的薪資補貼比例,從原本的8%提高到25%,補貼薪資上限從新幣3600元提到新幣4600元,避免資方解僱本地員工。如果加上原先撥出的新幣64億元,新加坡共撥出新幣550億元因應疫情,等同於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11%。政府將加強融資計畫,提撥企業新幣200億元的貸款資金。由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嚴峻,新加坡再加大擔任政務官減薪幅度,除原有的減薪1個月外,再額外減薪2個月,這也讓內閣成員共減薪3個月,總統、國會議長與副議長也減薪3個月
發芽後的幼苗被帶到錫蘭、馬來半島、新加坡、爪哇島和印度。馬來西亞目前是世界第二大棕油生產國,而橡膠生產則從當初的第一位滑落到第三位,排在泰國和印尼之後,但仍是世界第一大的橡膠製品(手套、保險套等)生產國。
莫實得(Boustead)是第六大種植公司,1976年被國家企業公司(PERNAS)收購,現在由武裝部隊信託基金局(LTAT)擁有。根據Paul E. Hurley 研究,美洲的印第安人用橡膠製作成皮球遊玩,哥倫布發現後將之帶回歐洲。
英資橡膠公司的興衰歷程 隨著充氣輪胎在1888年發明,橡膠的需求日益增加。其後更多華商跟上他的步伐,如林文慶、陳嘉庚、陳六使和李光前,紛紛投入資金建立自己的膠園。1971年前馬來西亞首相敦拉薩推行的「新經濟政策」,旨在將土著資本從2.4%提高到30%。在1933年,橡膠園由各族群擁有的比例,分別是歐資73%、華資19%、印資3%、日資3%和土著資本約1%。發展至今的優勢產業,當屬橡膠和油棕的種植。他是新加坡富商陳篤生(Tan Tock Seng)的孫子,也是馬六甲培風中學的創辦人之一。
但對歐洲資本威脅更大的並非低迷的膠價,而是馬來西亞成立後本土政府實行的國有化政策。夏利臣(Harrisons and Crosfield)於1982年將旗下的金希望(Golden Hope)膠園賣給了政府,只保留了30%股份。
尤其在20世紀初汽車產業(福特)興起後,英國資本看到種植橡膠有利可圖,由英商牙直利(Guthrie)、莫實得(Boustead)和夏利臣(Harrisons and Crosfield)旗下的金希望(Golden Hope)帶頭投資,招募南印度人作為勞工。各族公司的性質對其公司生存很關鍵。
橡膠最先被旅居巴西的英國人威克翰(Henry Wickham)帶到英國的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進行試種和研究。歐洲人過後把橡膠製成新產品,如橡皮擦、防水布料和防水鞋子。
為何作為中型國家的馬來西亞能夠提供如此龐大數量的醫療手套給「世界工廠」中國呢?這得從製作手套的原物料——橡膠種植業的發展說起。歐資靠龐大資本和政府政策度過了難關,但華資的小膠園主則無力經營而倒閉,只能由富商陳嘉庚收購繼續經營。經李德利大力推廣橡膠,首位進行商業化種植的商人是馬六甲的陳齊賢(Tan Chay Yan)。直至1839年美國發明家固特異(Charles Goodyear)發現了橡膠的硫化過程,可以讓橡膠變得強硬、有彈性,因此訂定了生產橡膠的標準。
森那美則於1977年由國家企業公司(PERNAS)所收購。一些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和商會「自發」捐贈物資給「祖籍國」中國,而為了體現馬中兩國互助精神,馬國政府也牽線國內手套公司捐贈大量醫療手套給武漢市的醫院機構,總數達到1800萬副。
他在馬六甲武吉林當(Bukit Lintang)的43英畝土地上種植橡膠,為亞洲第一個橡膠園。最大的種植公司牙直利(Guthrie)被馬哈迪政府於1981年惡意收購,歸於國民投資公司(PNB)。
初期的橡膠種植主要集中在南美洲的巴西、哥倫比亞和厄瓜多,他們壟斷的橡膠的生產,許多城市如貝倫(Belém)和瑪瑙斯(Manaus)富得流油。後來森那美(Sime Darby)和輪胎公司登祿普/南洛(Dunlop)也加入橡膠種植,後者更設立了當時世界最大的膠園「榕吉園丘」(Ladang Geddes)。
膠價經歷了世界經濟大蕭條和二戰大落大起,最終只有歐資膠商生存下來。美商美國橡膠公司(United States Rubber Company)亦進入馬來亞投資橡膠園,成立了「馬美種植」(Malayan-American Plantations)公司,以分散在巴西的投資,並擴大產能以滿足美商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的需求。歐資由前述大型貿易公司組成,華資則是私人、家族資本,印資為小園丘主。根據Keiko Saruwatari 研究,由馬來西亞政府分別在1969年、1978年成立的國家企業公司(PERNAS)和國民投資公司(PNB)主導了歐資企業的收購案。
歐資膠商開始多元化其商品,種植更有利可圖的油棕。歐資種植公司逐漸被國有化,由土著公司所擁有。
這三家是全馬最大的歐資種植公司,但都被迫成為國營公司。將橡膠作物在新馬地區推廣的李德利(Henry Ridley)功不可沒,他發明了新式的割膠方法「連續割膠法」,在樹皮只割開一小口讓膠液流出再採集,以延長橡膠樹的壽命。
為了穩定膠價,英國殖民政府落實「史蒂芬計畫」(Stevenson Plan)以限制橡膠的出口,讓低迷的價格回穩(類似OPEC減產石油,以穩定油價)。正所謂風水輪流轉,橡膠引進東南亞後,南美的橡膠業因為成本和生產力遜於東南亞(歐洲人新技術、華商和英商高效管理,以及中國和印度勞工刻苦耐勞)而逐漸沒落。
评论留言